首页

耳光调教网盘

时间:2025-05-29 12:28:32 作者:5月我国气温偏高 降水总体略偏多但分布不均 浏览量:94524

  中新网5月29日电 中国气象局29上午举行6月新闻发布会。会上,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介绍5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。

  贾小龙介绍,5月(截至5月27日),我国气温偏高,降水总体略偏多但分布不均。今年首次高温过程影响华北、华中、西北等地;陕甘宁晋豫等地气象干旱阶段性发展;有6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和4次沙尘天气过程影响我国。主要特点如下:

  一是气温偏高。全国平均气温17.1℃,较常年同期偏高0.9℃。除东北地区大部、华北北部、西南地区中部及内蒙古中东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0.5~2℃外,全国其余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,其中华中中北部、西南地区东北部及新疆、甘肃西部、陕西南部等地偏高2~4℃。河南、陕西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。新疆、甘肃、陕西、河南、四川、湖北等地有287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春季历史极值。

  二是南方出现多次较强暴雨过程。全国平均降水量63.4毫米,较常年同期偏多3.8%。东北地区东部和南部、华北大部、华东中部、华南中西部、西南地区西部和东南部及内蒙古西部、西藏大部等地降水偏多2成至2倍,局地偏多2倍以上;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量偏少2~9成。北京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,西藏为次多。河北、北京、内蒙古、贵州等地有51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春季历史极值,其中贵州息烽(169.0毫米)、河北怀安(84.4毫米)突破历史极值。月内,我国共发生5次较强区域暴雨过程,均发生在南方,较常年同期(4.7次)略偏多。

  三是陕甘宁晋豫等地气象干旱阶段性发展。4月下旬至5月上旬,受多轮降水过程影响,南方大部气象干旱基本缓解,但甘肃东部、陕西南部、河南西部、山西南部、宁夏南部等地干旱持续发展。近期,北方旱区大部出现小到中雨,局地大雨,干旱出现缓和。目前西北地区东部、华中西北部等地仍存在中度及以上气象干旱,其中陕西南部、河南西部、甘肃南部等地为重旱,局地特旱。旱情对农业及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。

  四是首次高温过程影响我国。5月19-21日,首次高温过程影响华北、华中北部、西北地区东南部、西南地区东北部等地,其中河南林州(43.2℃)、河北峰峰(43℃)、沙河(42.9℃)等21个国家站出现了极端高温。河南中西部、陕西关中、山西南部出现干热风,干旱、高温、干热风叠加影响小麦灌浆。

  五是6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和4次沙尘天气过程影响我国。月内,全国共出现6次强对流天气过程,其中3次为强风雹型,主要影响华北和东北地区;4次沙尘天气影响我国,比2000年至2024年历史同期(2.7次)偏多,其中5月8-9日过程达强沙尘暴级别。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中外嘉宾天津共论职业技术教育合作机遇

上海专家创新以新型微创治疗技术成功救治难治性癫痫患儿

正如商务部8月11日发布的《美国履行世贸规则义务情况报告》中对美国行径的定义:多边贸易体制破坏者、单边主义霸凌行径实施者、产业政策双重标准操纵者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扰乱者。

韩国前防长金龙显放弃拘捕令实质审查

港口航运与船舶制造绿色化、智能化。建设智慧港口、绿色港口,加强沿海港口清洁能源利用。青岛港构建风光氢储一体、多能互补的现代能源体系,港口清洁能源占比达66%,智能空中轨道集疏运系统实现降低能耗50%以上。天津港推进“智慧零碳”码头建设,助力港口生产消耗“碳中和”,降低能源消耗。推进上海港-洛杉矶/长滩港、广州港-洛杉矶港、天津港-新加坡港三条绿色航运走廊建设,航运业脱碳加速。绿色船舶和新能源船舶迅速发展,首艘甲醇双燃料动力绿色船舶可减少75%碳排放、15%氮排放和99%硫及颗粒物排放,700TEU(标准集装箱)纯电动力集装箱船全年减排量相当于种植16万棵树木,降碳减排作用突出。

欧洲议会议员质问北约哪来的脸指责中国

去年以来,沈阳市高质量高密度开展了“你好,沈阳”全球推介活动,全维度展示“国际沈”城市形象,为招商引资引智、深化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、提升沈阳国际范和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。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拉开了“你好,沈阳”全球推介活动升级版的序幕,下一步,沈阳市将不断创新形式,丰富内容,多角度、立体式、全方位讲好沈阳故事,传播沈阳声音,让更多中外友人了解沈阳、走进沈阳、扎根沈阳、圆梦沈阳,进一步提升城市国际化和竞争力,努力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彰显“国际沈”的靓丽风采,在辽宁打造新时代“六地”中当好“排头兵”。(完)

5月初奔月!嫦娥六号完成垂直转运

无论市场如何变化,高品质的商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。当前,我国外贸在跨境电商、绿色贸易、贸易数字化和扩大进口四个方面取得积极进展,形成了外贸新动能培育的着力点。外贸“新三样”的扬帆出海折射出我国多年来坚持自主创新的艰辛历程,也激发出“中国制造”的优质潜能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